你的位置:联华证券_免息炒股配资平台_免息炒股配资开户_免息炒股配资公司 > 免息炒股配资平台 >
据了解,目前*ST金刚收到的只是《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》,最终的结果还需要等待《行政处罚决定书》的确认,一旦认定上市公司因虚假陈述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,根据相关司法解释,在2017年4月27日至2020年4月7日期间买入,并在2020年4月8日后卖出或仍持有并曾产生一定浮亏(无论是否解套)的投资者,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。
证券代码 证券简称 披露原因
琴箫和鸣,游心太玄。日前,“临风鼓畅——刘笔华斫琴精品展”在珠江公园湾区书屋举行。岭南古琴第九代传人、广州市古琴斫制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笔华倾心斫制的“沧海龙吟”“大圣遗音”“圭峰望月”等十余张代表作悉数亮相。
古琴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为久远的乐器之一,备受历代文人推崇,居于琴棋书画“四艺”之首。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,古琴远远超出了乐器本身的含义,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。
展厅里,每张名琴背后都铭刻着刘笔华一段“岭南琴缘”:“沧海龙吟”仿制自岭南大儒陈白沙收藏的琴器,“啸月”“振玉”“龙吟”是杨新伦先生的藏琴,“圭峰望月”则是刘笔华传承岭南古琴技艺的创新之作……
作为新一代岭南古琴非遗传承人,刘笔华可谓“既善其事,亦利其器”,弹琴技艺与斫琴技艺相辅相成。
刘笔华。
他分别师从岭南古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谢导秀习琴,古琴斫制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陈一民斫琴,著名书法家、古文字学家陈初生学习书法。现场展出刘笔华手抄的《碧涧流泉》等岭南古琴经典曲目,完整呈现他各阶段的学习成果。
琴箫音乐会。
在刘笔华看来,古琴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“基因库”。每一把古琴上,都能解读出诗词、书法、篆刻、雕刻等不同艺术门类的门门道道。
随着越来越多传世老琴渐渐归入博物馆、收藏家收藏,他意识到,斫琴师更要自觉承担起接续琴音历史脉络、保护琴乐审美特质的时代使命,让普通琴人也能通过新斫制的优秀作品,感受到太古之音的动人魅力。
展览期间,刘笔华与多位琴箫演奏家联袂登台,为观众献上一场难忘的“国乐之夜”。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经过二十年如一日的浸淫,刘笔华对岭南琴学又有哪些展望与心得?他向小南如此分享——
谈学艺经历▶▷
“像流水一样”涉猎名家藏琴
小南:从习琴、斫琴到书法,您先后师从谢导秀、陈一民、陈初生三位大家,他们分别给您带来哪些学术滋养?
刘笔华:谢导秀老师告诉我们,要理解一个乐器,理解一门艺术,必须练习足够多的曲目,才有足够丰富的演奏技法。所以,我们用了三年时间,学习来自《宝树堂琴谱》《古琴曲集》等琴谱的45个曲目,清淡的、雄壮的、激烈的、温婉的,基本上把岭南古琴和兄弟流派的经典曲目都学了一遍。
我跟陈一民老师做徒弟的时候,还打着另一份工,都是用业余时间来学习。陈老师非常认真,让我们从木工的锯子、刨子、凿子学起。当时觉得自己动手有多累呀,要是找台机器做就好了。但斫琴要对材料有充分的理解,像木质的虚、实、燥、润,对琴的声音有什么影响?这些不上手学习是无法理解的。这样从基本功开始,我练了三年。
展览现场。
后来跟陈初生教授学书法,又是一个很关键的阶段。因为我本身没有美术基础,对造型和线条的理解是不够敏感的。但书法是很神奇的艺术,它需要在一笔里塑造出线条造型的美感。此外,谢导秀、陈初生老师都是很有名的藏琴家,跟着他们各式名琴好像流水一样从手上过。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学习机会,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梦幻的事情。
小南:除了跟着老师学艺,您还会怎样精进自己的技艺?
刘笔华:无论线上线下,所有跟古琴有关的资料,我都是逢见必买,现在光是买古琴的书就花了20万元。资料到手后,还要跟传世的琴器、老师的传授和自己的制作经验进行对比,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和精进。
与此同时,我也会在制作材料上进行一些创新的探索。在制作材料上,我也一直在探索,比如琴的底板、面板、配件、胎、漆、雁足等,都有不同的讲究。这次展出的“流泉”琴就使用了四种含金的漆艺。“圭峰望月”也是我近年的创新作品。
我认为,一个艺术家必须进行多元性的探索,包括材料、工艺、制作理念等,这样才能融会贯通,然后有所突破和创新,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点。
谈岭南琴学▶▷
岭南古琴“基因库”实物丰富
小南:在您看来,岭南斫琴技艺有哪些显著的特点?
刘笔华:岭南斫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体系完备、传承有序。从文献图谱、实物器型到诗文典故,都是岭南文化珍贵的宝藏。
岭南斫琴可考的历史,可以追溯到北宋岭南琴人石汝砺撰写的《碧落子斫琴法》。它是岭南斫琴的开山之作,详尽记载了不少唐宋古琴的相关尺寸。再往下有清代何艳光的《造琴修琴法》,把他们家做琴的工艺流程全部都写进去了。这些文献通过岭南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先生流传下来,又传给我的师父陈一民。
“啸月”仿制上海博物馆藏杨新伦旧藏啸月琴。
岭南古琴还保存着丰富的实物。宋末、明末时期,大量的前朝遗民从江南来到岭南,其中就包括很多古琴家。我曾经在宋代名琴“帘泉”的琴盒子上面,看到“岭南无限旧藏琴”的诗句,语气相当骄傲自信,由此可以窥见当时岭南古琴之丰富。杨新伦先生这一辈藏琴家,已经将很多藏琴捐给博物馆了,包括“沧海龙吟”“振玉”等。
岭南还传承了斫琴的全套技术,而很多具体的工艺就保存在这些器物上面,它们可以说是岭南斫琴天然的“基因库”。对我们做琴的人来说也是得天独厚的资源。现在很多地方的斫琴家都在模仿故宫院藏的琴器,我们也在模仿,但我们还有自己岭南的琴器可以做。
小南:这次展览展出了18张古琴,背后又有哪些岭南故事可以分享?
刘笔华:“沧海龙吟”是仿岭南大儒陈白沙的藏琴,原作现在收藏在广东省博物馆。我按原样复刻了以后,陈初生教授还为此题了长达164字的铭文。而“朱雀”的木板则是我在江门赤坎的古董店里发现的遗珠,是一块明代古建筑上的雕花木板。古建筑上的雕花很罕见,我决定通过古琴将它保存下来了。
“沧海龙吟”仿制广东博物馆藏,陈初生撰题琴铭。
这张“霜林”还见证着一段两岸之间的情谊。有位台湾的老先生向我订购古琴,我就仿杨新伦先生的“振玉”来做。老先生多次向我强调,所有的材料都要用来自大陆家乡福建的木头。我后来也给自己做了一张作为纪念。可以说,这张琴的材料见证着两岸割不断的乡愁。
谈艺术创新▶▷
古琴传承不能因循守旧做“假古董”
小南:经过20多年对古琴的琢磨,您自己经历过哪些观念的转变?
刘笔华:我最开始做琴的时候观念是很保守的,到这两年才逐渐想明白一个问题:我们不管怎么复制古人,做出来的都是“我自己的琴”,一比一地复制古人的琴是永远办不到的。所以,不管怎么仿古循古,我们斫琴说到底都是一种属于自己的艺术实践和探索,而不是做“假古董”。
当然,斫琴师也要有承担历史使命的担当,稀有的款式我们要传承。要是不做,这些稀有款式就会渐渐失传。所以,这次展览每张琴的名字都有一种致敬的意味,比如仿“蕙兰”的“垂云”、仿“振玉”的“霜林”、仿“谷响”的“初心”。琴的细节都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判断做了些调整,琴名和铭文则把自己不同阶段的心态都给放进去了。
“朱雀”仿制上海博物馆藏杨新伦旧藏啸月琴,陈初生撰题琴铭。
小南:这些年来,您也在不遗余力地开展琴学的普及,您觉得年轻人应该怎么学琴?
刘笔华:我在大学和中学都有开工作室教学生弹琴、斫琴。我们现在的教育要背大量的知识点,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差。古琴首先是乐器,要通音律,然后斫制要学会木工、漆工、篆刻、镶嵌,又涉及诗词书法艺术。
在我接触的这么多非遗项目里面,很少有像古琴能包含这么多不同的技艺的项目。古琴对培养青少年的整体思维、动手能力很有帮助,还能让他们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自信,很适合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课程。
小南:您近年整理出版了《琴脔》和《岭南斫琴源流》,岭南琴学接下来还有哪些工作要做?
刘笔华:岭南古琴传承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,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要做。我确实有一个长远的计划,而且已经开始动手了。我想把岭南地区流传下来重要的藏琴,全部做一遍,过了手就心中有数了;然后是继续整理古琴的典籍,尽量挖掘、恢复一些古老疑难的琴曲。这是我精力投入的主要方面,而不是阐述我自己的弹琴或斫琴理念。我们要将整个岭南古琴的体系基础搭建好、完善好,才有足够丰富的内容去传承、去弘扬、去创新。
【展览信息】
刘笔华斫琴精品展海报。
展览主题:临风鼓畅——刘笔华斫琴精品展
展览时间:2024年7月10日—7月25日
展览地点:广州市珠江公园湾区书屋(天河区金穗路900号)
南方+记者 杨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