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7日股票融资条件,临港新片区召开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大会,再次吹响全年营商环境优化的号角。此前召开的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提出:“支持浦东新区、临港新片区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等开展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先试。”
记者在会上获悉,临港新片区自设立以来,累计形成营商环境领域创新案例30个、新设企业超11.5万户。2024年,根据德勤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的评估,临港综合得分与包含新加坡、香港、新西兰等地的首批50个参评经济体中的第4名相当。
市委常委、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陈金山出席会议。
制度创新赋能营商环境建设
临港最大的优势是制度创新,最核心的竞争力是高水平开放。临港新片区自成立以来,聚焦制度创新,创造了以“特斯拉速度”“波音速度”“商飞速度”为代表的临港速度。
去年6月,上海波音在临港新片区的产业项目试点了包括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、用地清单制、以测代验等13项服务,仅用5小时就完成了拿地到开工前相关手续的办理,成为上海首例“当天拿地、当天取证、当天开工”的项目。
“波音速度”背后是临港新片区持续推进“集成式”审批、“点餐式”服务等制度创新,不断刷新行政审批“压力测试”记录。
记者了解到,去年,临港新片区编制发布《2024年临港新片区建设项目审改举措清单》。一方面,项目团队根据推进节点,协助企业“点餐式”选用适配政策;另一方面,通过多环节、多事项前置,缩减了70%的审批环节。通过针对共性问题制定解决策略,持续加强制度建设,助力产业类项目落地跑出加速度。
在制度创新的优势下,临港类似“全国首创”的案例还有很多。如,去年5月,临港新片区率先发布了全国首批跨境数据流动正面清单,涵盖智能网联汽车、公募基金、生物医药3个领域11个场景,推动数据安全有序、便捷高效流动的同时有助于企业跨境业务的开展,更好地满足企业“走出去”的需求。
临港化营商环境大会提出,制度创新始终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举措,今年将更加突出跨境和离岸业务的开放创新,要在跨境和离岸金融、离岸贸易、跨境和离岸数据、跨境医疗、高能级航运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更大力度的开放压力测试,让各类企业在临港真正感受到行政服务更高效、市场机制更完善、国际化规则更成熟、发展成长更快速。
据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制度处副处长张楠介绍,今年还将聚焦企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开展“地毯式”针对性制度创新,并针对特色产业、业态开展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,全力帮企业解决制度性问题。
去年11月,临港新片区曾举办过一场特殊的营商环境吐槽大会,邀请来一批企业、开发主体代表,听取他们对当前营商环境存在的难点、堵点提出诉求。制度处则将这些意见建议按“轻重缓急”划分为“马上整改”“需研究改进”以及“加强探索优化”三个类别,并召集相关职能部门“头脑风暴”,群策群力提出改进措施,加以落实。“截至目前,已有效解决20多个问题,数量过半。还有些则以制度创新的名义在与上级部门沟通推进中。针对提出意见建议的企业,我们也欢迎其成为与临港一起试制度的首批试点成员,形成具体案例,后续再推广复制路径。”张楠说。
提升企业“感受度”
今年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.0版方案中,“提升企业感受”这一表述方式被首次放在大标题中。在临港新片区营商环境大会上,聚焦提升企业感受度也被多次提及。
会上明确,要把抓企业服务放到抓招商引资、抓项目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,“不仅是招商引资阶段承诺好,更要在企业落地后把政策兑现好、困难问题解决好、经营发展支持好,既要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,又要关心企业员工生活的问题,让企业心无旁骛、心情舒畅地在临港发展。”
临港大项目多,过去由于企业招商不同阶段由不同团队负责,常会出现招商与企业服务衔接不畅的问题。据临港新片区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闵之光介绍,为了确保项目快速落地投用,临港在全市首创了“项目服务包”全过程零时差响应机制。
具体来说,就是针对项目视角和特定场景,将全套服务体系前置嵌入到审批启动前,把企业端、政府端的事项都塞进一个“包”,从项目出发制定节点流程图,特别注明涉及技术性文件的申报标准、常见错误等重点问题,降低企业获得信息的时间成本和学习成本。
“通过服务包的设计,企业从最早在投资意向还没完全清晰时,就能快速获得相对准确全面的政府服务要求、管理要求,实现全过程的无缝衔接。通过该机制,建设项目由签订协议到取得施工许可证的平均用时缩短了20%。”闵之光告诉记者,今年,企业服务中心将重点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和项目全过程服务,会同各镇、园区建设面向内、外企业的服务资源的公共“资源库”,建好为企服务资源库和服务专员、专窗、专线,让企业随时随地都能找到人、找对人。
德勤是临港营商环境的长期观察者,今年也主导了临港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的评估。结果显示,临港新片区以完善的制度法规、 便利的公共服务及优秀运营效率,在世行首批评估的50个经济体中,位列第一梯队。其中,市场准入、获取经营场所、获取金融服务、解决商业纠纷等4个指标表现优异。
德勤中国自贸区服务中心主管合伙人严庆乐告诉记者,今年的评估和往年相比,最大的不同就是评估标准从“看流程”转向了“看体验”。 “举个例子,就市场准入指标来说,我们不仅会看‘企业开办’政府侧的审批耗时和费用考量,而是‘材料准备-部门审批-获得应用’事项办理全流程效用的考量,聚焦于企业整体感受度,更突出了综合营商环境建设水平。”
“创新需要效率。”在上海合极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万方君看来, 数据企业对政府的创新度与响应度需求高股票融资条件,“比如,在项目立项审批的过程中,可以适当减少审批环节,缩短流程;又如,数据行业创新容易碰到没有前人探索过的未知领域,此时就需要政府敢作敢为,支持鼓励企业先试先行,让我们能更安心、有信心地在临港发展。”